李書航:社交網絡是新聞的底稿
來源(廣告買賣網) 作者() 閱讀() 時間(2015/6/26 10:43:13)
而谷歌的新聞實驗室更像是Storify這樣,方便普通人在博客或個人網站快速整理新聞的工具。在臺灣,網頁模式的“懶人包”更加流行,因為比較適合Facebook頁面的長文章模式,而且Twitter不支持長微博圖片。相比之下,在國內,由于微博長圖片的特殊限制,“懶人包”和Storify的功能是交給長微博來行使的。我之前寫過,這樣不利于檢索和在不同設備上排版。微博的對策是將原先的新浪博客轉為文字版長微博,仍可以在微博界面展開,并且加入打賞功能引導用戶使用。
不管具體形式如何,現(xiàn)在社交媒體對新聞的重塑,逐漸分化出兩條并行的路徑:對傳統(tǒng)新聞媒體而言,他們只需要把社交媒體消息拿來“為我所用”,因此更注重收集“元數(shù)據(jù)”,也就是未經整理的原始資料;對個人而言,他們更需要把“元數(shù)據(jù)”展示出來,以個人的力量行使媒體解釋說明的功能。
而最終,來自社交媒體的信息的歸宿依然是傳統(tǒng)媒體。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媒體具備存檔的功能,社交媒體并不具備。很多05-08年期間存在的博客掛件,嵌入式小工具已經失效,甚至一些網站都關閉了,網絡信息除非下載下來本地保存,否則并不能存留很長時間。然而在那個時候由傳統(tǒng)媒體剪輯保存的部分,將始終存留下來。
傳統(tǒng)新聞學理論說“新聞是歷史的底稿”,現(xiàn)在再加上一句“社交網絡是新聞的底稿”,就能很好地概括現(xiàn)在的狀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