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繼華:互聯網上哪里有什么“熟人”社交?
來源(廣告買賣網) 作者() 閱讀() 時間(2015/9/11 10:25:47)
隨著移動互聯網發(fā)展的深化,越來越多的應用都開始盯上社交,包括出行、借貸、購物、甚至讀書,好像只要靠上社交這棵概念大樹,就都可以有光明的未來。
在原來的互聯網概念中,很少提及所謂的“熟人”關系,而是以“強關系”和“弱關系”來區(qū)分。根據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來的人際關系理論,強關系最有可能產生于家庭成員、同事、同學等之間,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較多的互動機會,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密有較強的情感維系著,因此,血緣、地緣,都是強關系的典型代表,而弱關系是指見過一面或是被人無意間提到的一個人,人與人之間聯系較少,可能只是聊過幾句或僅是打過招呼,并沒有較強的情感維系在一起,并且互動的機會也很少。
正是在這樣的理論指引下,很多人認為Facebook、人人網、微信等社區(qū)里的關系是強關系,而很多基于陌生人的社交應用里的都是弱關系,也包括微博、豆瓣等等。大多數分析認定,強關系的利用價值更大,可以依靠這種關系發(fā)展很多黏性非常強的應用,還可以利用口碑營銷,所以,微商出現了,借貸寶也出現了,還有各種各樣的社區(qū)O2O們。
不過,這種關系理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不怎么被提起,而是被中國理論家改造成了所謂的“熟人”關系。各路開發(fā)者、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、投資者們紛紛將目光盯上了“熟人”,甚至開始利用這種熟人之間的信任。
既然是熟人之間的互聯網應用,那就天然具有熟悉的價值。據網絡上的解釋,“ 熟人”是指彼此比較熟悉,曾經打過交道,有一定關系的卻又不是十分密切的人。熟人就是介于陌生人和親人(血緣、婚姻、道德、倫理)之間的一種超自然人脈關系。
于是,我們不得不說,我們在用“熟人”和“陌生人”將原來的“強關系”與“弱關系”進行了概念偷換。熟人一定是強關系,陌生人一定是若關系,弱關系一定不是熟人,但強關系并不一定是熟人。我們用強關系的市場價值卻當成熟人關系來衡量,是故意的夸大與歪曲。
有一家號稱從事熟人關系之間的借貸應用的APP,前一段鬧得火熱,但注冊之后才發(fā)現,前前后后添加的若干好友,基本都不認識,不要說對人不了解,就是那姓名也都一點印象都沒有,更加談不上信任。在這樣的“熟人”之間進行的毫無信用評估的借貸,幾乎是騙錢差不多。
有人說,微信、QQ中應該都是熟人吧?對于很多老實巴交的小用戶來講,可能只有十幾個或者幾十個“好友”,這樣的用戶的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基本都是熟人,幾乎都是親戚朋友、同事鄰居,最差也是孩子同學的家長。這種熟人社交確實是真實存在的,但幾乎沒有多少商業(yè)價值,也并不是那些所謂的熟人互聯網應用的目標用戶群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