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《回聲報》數(shù)據(jù)分析師Mohamed Belmaaza:高效地進行實況報道的關鍵,是要理解人們新聞消費方式的轉變。
作為法國最重要的商業(yè)新聞機構《回聲報》的數(shù)據(jù)分析師,Mohamed Belmaaza的工作就是在各種事務之間游走:編輯決策、受眾發(fā)展、概念化項目以及廣告決策等等。他對于讀者在線閱讀行為的變化十分感興趣,下面這篇文章就展示了巴黎暴恐襲擊后,他對相關新聞報道以及人們在線搜索信息的方式進行的觀察。
對于災難報道來說,這是不尋常的一個星期。還記得查理周刊槍擊事件發(fā)生在周三,那時人們大多在工作或是在學校上課,但這次的巴黎襲擊發(fā)生在周五的晚上,人們剛回到家,準備開始享受一個放松的周末。這就意味著人們很可能坐在電視機前,關注著新聞。——首先,認識到這一點十分關鍵:
很幸運,那天晚上我打算呆在家里看部電影,當我看到來自France 24關于巴黎襲擊的推送時,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打開Twitter查看事件的進展:沒有清楚的信息,只是一片恐慌。于是我打算到France 24看看實時的新聞報道。
因此整個晚上我一直在兩個屏幕間來回切換:從電視上看直播報道,以及從我的iPhone(有時是筆記本電腦)上查看Facebook、Twitter和Google上的最新消息。
我的行為其實是很典型的——根據(jù)Discovery Communication在2014年11月發(fā)布的一項研究表明,人們往往會在看電視的時候同時使用智能手機。
而在暴恐事件發(fā)生后的語境下,理解這樣的媒體使用習慣更為重要,它可以幫助媒體認識到讀者在驚恐的狀態(tài)下,為了獲取及時、全面的信息,將更為頻繁地在不同設備間切換。
這樣的考慮對于新聞網(wǎng)站來說,將會改變直播報道的規(guī)則。
網(wǎng)頁上的直播對于受眾來說已經不再及時,因為他們已經收看了電視直播。所以網(wǎng)站此時應該做的是對直播的信息進行再加工,提煉并賦予其新的意義。
另外,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搜索引擎,受眾都有著明確的需求:對于滿天飛的各種信息得到確切而肯定的證實,亦或是辟謠。
其次,由于移動流量主要來源于Google和社交網(wǎng)絡,讀者希望從簡短的文字直接得到答案,而不是一篇要無限向下滑動的長文章。另外讀者往往是通過超鏈接抵達某個網(wǎng)頁的,這也就意味著編輯們不必花太多時間和精力來布置網(wǎng)站的首頁,但他們還是要想方設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。
法國《世界報》主要聚焦事件的進展,開通的直播博客實時更新消息,還設置了一塊區(qū)域總結和梳理所有的信息。另外它還允許網(wǎng)友進行互動評論,向更新者進行提問。
《世界報》生活博客截圖:左邊是事實梳理,右邊是實時更新
這個平臺對于遭遇恐怖襲擊后驚惶不定的人們來說十分寶貴,對于新聞編輯室來說同樣珍貴,因為它幫助《世界報》聚集了大量真實的實時信息,超過了其他所有的競爭對手。而且也為新聞記者展現(xiàn)了事件更接近真實的面貌。
另外《世界報》還利用專門的解碼器將文章翻譯成多國外文,它的新聞欄目:數(shù)據(jù)驅動旨在揭露假信息,否則它們會“持續(xù)神經質、制造話題,甚至讓假消息燃起仇恨的火!盕rance 24 也推出了信息核實的欄目:觀察者。
在美國,《紐約時報》為了讓讀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巴黎暴恐襲擊的最新進展,向他們提供了郵件訂閱最新信息的服務。郵件訂閱的這種方法很具有代表性,它可以讓來自社交網(wǎng)絡和搜索引擎的讀者保持更高的粘性。
由此可見,了解讀者接受信息行為的改變,對于編輯部更高效地進行恐怖襲擊和悲愴報道是十分重要的。
類似巴黎暴恐襲擊的這種突發(fā)事件,會在短期突然改變讀者的在線閱讀行為,而這樣的變化正是當下新聞機構面臨的基本挑戰(zhàn)之一,只有快速理解這種變化,才能做出調整并融入其語境當中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