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風潮之下,廣告營銷領域正在發(fā)生些什么
來源(廣告買賣網) 作者() 閱讀() 時間(2015/7/17 11:53:36)
最近這幾年中,廣告營銷行業(yè)發(fā)生了三次變化,是比較巨大的變化。那么,都是怎樣的變化呢?請聽我細細道來。
第一次大約2013年,渠道自由化增長帶來的渠道廣告貶值,廣告領域原本以傳統(tǒng)渠道廣告為中心,逐漸轉向“內容廣告”。第二次,2014年,“內容廣告”進一步發(fā)展,邁入到“商業(yè)定制”階段。
進入2015年,營銷的內容化已比較成熟,但面對泛濫的渠道,內容獲取注意力的成本越來越高,從而使品牌推廣流程中多出一個關鍵性的標配環(huán)節(jié),即,單獨為承載品牌的內容進行媒介方案設計,實現內容傳播最大化來實現品牌傳播。
但是,即便有媒介方案為內容保駕護航,內容能不能“火”也有太多偶然因素。如何降低這種因素,保證內容獲取穩(wěn)定注意力,成為品推的重要考慮。于是,演變成近年來第三次營銷變化,即,借助高密度注意力內容(或物料),盡可能減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在內容推廣層面的壓力,來提高營銷保障。
有趣的是,廣告營銷領域的這種需求,正好遭遇現階段躍遷式發(fā)展的中國內容產業(yè)。
2015年的內容領域,國內IP風潮席卷文化娛樂業(yè),而IP作為天然的粉絲追逐對象,因為良好的用戶效應,與陷入注意力干涸的廣告營銷業(yè)搞得基情四射。IP,尤其那些熱點IP,幾乎成為整個廣告營銷業(yè)的爭搶目標。
比如,《變形金剛》、《超能陸戰(zhàn)隊》、《多啦A夢》等經典IP,贏取用戶注意力的同時,也被視為實現廣告和營銷的基礎材料,即,使用IP元素來設計內容,借助粉絲的擴散效應實現品牌的自傳播。
當然,IP的元素授權營銷與單純內容植入、借勢營銷有很大不同。前者追求情感共鳴和認同感,后者是單純注意力覆蓋。同時,IP具有豐富的角色形象和故事背景,可以賦予品牌某種內涵,這在幾乎所有企業(yè)都忽略品牌背后的具體故事背景的當下,是個不錯的捷徑。
某些洞察產業(yè)機會的廣告公司通過經營轉型,即,以IP運營為中心,立足原有主業(yè),然后根據IP商業(yè)邏輯進行產業(yè)探索,或許將擁有更多可能。比如,此次通過引進《多啦A夢》而獲得成功“聚思傳媒”。繼廣告公司向企業(yè)、產品策略和技術等方向轉型后,這是廣告業(yè)轉型的又一種路子,是值得留意一下的。
但話說回來,IP與營銷深度結合并不新鮮,2014年的獲得成功的《樂高大電影》更具里程碑意義。其首先是一部獲得票房成功的電影,更是一部鴻篇巨制的廣告片。有趣的是,電影中所有的角色出演,皆出自樂高玩具,而這些玩具很大部分來自著名IP的角色形象,樂高借助IP角色的粉絲效應,來制作高優(yōu)質的內容,最后以電影這種最好的聲效放大器,獲得最大的注意力回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