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廣告吸引人,但最后卻沒有買?
來源(廣告買賣網(wǎng)) 作者() 閱讀() 時間(2015/9/11 10:39:51)
無聊是廣告行業(yè)的業(yè)界內還是業(yè)界外,都存在這樣一個疑問:為什么很多產(chǎn)品,廣告有創(chuàng)意、產(chǎn)品吸引人、文案特牛逼,用戶也很感興趣,但是卻最終沒有購買呢?
為什么?
“心動不等于購買”
這往往是因為很多廣告和營銷活動,僅僅解決了消費者的“興趣問題”(“哇,這個產(chǎn)品看起來不錯!”),卻沒有解決風險問題。
而大部分人是風險趨避型,他們寧愿放棄自己的喜好,也要追求低風險。
Johan Bruwer(2013)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消費者在購買決策前,一旦感知到了下面5種風險之一,不論多么感興趣,可能都不會購買:
功能/健康風險:產(chǎn)品不如說的那么好用怎么辦?產(chǎn)品有害健康怎么辦?
財務風險:這次自己買貴了怎么辦?
時間風險:購買花費時間多怎么辦?買了不合適又花時間怎么辦?
社交風險:買了之后形象不好怎么辦?
心理風險:買了之后心理有負擔,有內疚怎么辦?
Mitchell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消費者購買階段的兩個階段(收集信息和購買決策)時,都顯著收到感知風險的影響:
也就是說,如果一個品牌感知風險過高(比如擔心有損面子、擔心質量一般),不論打多少廣告,都有可能根本無法進入消費者的備選方案。
或者即使被當做備選方案,也經(jīng)常在決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棄。
所以,在營銷活動中往往需要針對不同的階段選擇不同的營銷手段,比如在“收集信息”和“購買決策”階段,需要想辦法降低感知風險:
。≒S. 請原諒李叫獸上面出現(xiàn)的反廣告法詞匯)
那么怎么消弱這5種感知風險呢?
下面就講講分析并消弱5種感知風險的常見辦法。
1、功能/健康風險
風險來源:消費者看到廣告說的好,但是擔心實際上產(chǎn)品不靠譜,功能達不到預期甚至有可能會損害健康。
常見于功能性產(chǎn)品,比如:
擔心某小品牌手機不耐用,或者輻射大。
擔心某保健品吃了也沒用。
擔心小品牌耳機音質不好。
擔心無名品牌食品吃了拉肚子。
擔心淘寶上衣服不耐穿。
常見降低感知風險方法:
背書(Endorsement):
找一個更有信譽、更可靠的人幫你背書。比如:專家作證、明星代言、上CCTV打廣告……通過背書,可以巧妙把別人的信譽借用到你身上。
。ó斎唬行┤藭芙^背書,如果你產(chǎn)品不靠譜)
品牌忠誠(Brand loyalty):
塑造過去一直被使用的感覺,讓人感覺你有一大堆忠誠用戶或者粉絲。